“真的太谢谢你们了,这可是我们家的救命钱啊!”近日,当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黄夕彬告知孙某、赵某、覃某3位务工阿姨,涉事餐饮店股东已承诺于9月底前结清拖欠薪资时,3人激动地紧紧握住法官的手,哽咽着连声道谢。这场延续一年多的讨薪纠纷,在执行团队多次上门摸排、耐心沟通下,终于迎来了转机。
时间回溯至2024年6月28日,孙某、赵某、覃某在南宁某餐饮店务工,辛勤劳作数月后,被拖欠工资共计1.6万余元。3人多次与店家协商未果,起诉到江南区法院。经诉前调解,双方达成薪资支付协议。然而,调解书生效后,餐饮店却迟迟未履行义务,经营者玩起失踪,电话不接、踪迹难寻。
“标的再小,也是民生大事。”执行法官黄夕彬深知,这1.6万余元对3位普通劳动者而言,是起早贪黑、洗菜刷碗攒下的血汗钱,是支撑家庭日常开销的“保障钱”,容不得半点懈怠。
为打破执行僵局,黄夕彬带领团队开拓思路,对被执行人财产及关联信息展开全方位排查,梳理出数个关联经营地点,随即开启“地毯式”实地搜寻。盛夏时节,气温居高不下,执行团队一家家上门询问、一次次实地走访,汗水浸湿了制服,却始终没有停下脚步。终于,在一条不起眼的老旧巷子里,执行人员找到了该餐饮店的股东。
“公司早就黄了,你们找我也没用。”面对股东起初的抵触情绪,黄夕彬没有急于施压,而是选择“情理法”并用,耐心开展释法明理工作。她先是逐条解读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法定义务,以及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可能面临的罚款、拘留乃至刑事责任。随后,她把3位阿姨的家庭困难一一道来:“她们中有人要靠这笔钱给家人买药,有人要支付房租和水电费。这些钱是她们用双手一点点挣来的辛苦钱,每拖一天,她们的生活就多一分难。”真诚的话语、严谨的法理,渐渐融化了股东心中的抵触,使其深刻认识到自身责任。最终,股东当场承诺,将于9月底前全额付清拖欠的薪资,绝不再次拖延。
为消除3位阿姨的顾虑,黄夕彬团队进一步细化和解协议内容,明确要求参与和解的股东签订个人连带责任承诺书,书面约定若餐饮店届时未能按调解书及和解协议履行支付义务,股东将以个人财产对拖欠薪资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这一举措,用法律的刚性为民生权益加上了“双保险”,确保3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会再次“悬空”。
“我以为法院只办大案子,没想到一万多块钱也管得这么细、这么实!”拿到载有明确支付承诺的和解协议时,孙某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水夺眶而出。赵某和覃某也连连点头,疲惫的脸上终于浮现出久违的笑容。这起标的额不足两万元的小额执行案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江南区法院执行干警以扎实的行动,让更多劳动者感受到了法治阳光的温暖。
“民生无小事,每一分血汗钱都应该被认真对待。”黄夕彬表示,执行工作既要彰显法律威严,更要传递司法温度,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安心工作、体面生活。
>>上一篇:轻信“零首付”,购房者险些钱房两失
>>下一篇:“法院+综治”让锯末堆里的纠纷“顺纹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