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更好发挥最近一批受到表彰的全国模范法院、全国模范法官的示范引领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推出“全国模范法院、全国模范法官风采录”栏目,全面展现模范法院、法官的亮点工作和闪光事迹,为进一步推进法院工作现代化,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提供有益经验。敬请关注!
法院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凝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抓好审执主业,提升办案质效,守护“平安阳朔”,打造基层治理“阳朔样板”,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连续八年荣获桂林市法院系统绩效考评一等奖(先进单位),被授予全国模范法院、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法院“在司法宣传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民法院”、自治区文明单位、全区优秀法院等荣誉。近年来,集体和个人共获得市级以上荣誉奖项77项(人)次,12人(次)荣立三等功,2024年获评“全国模范法院”荣誉称号。
“阳朔山水到底有多绝?”竹篙一点,漓江的倒影便碎成万点星光,碧波流转间映着“九马画山”的传说,就连千年西街的烟火都裹着水墨画般的诗意。
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幅千年画卷的留白处,正被阳朔法院以法治为笔细细勾勒——他们在法庭上、在漓江边、在山林之间,敲响法槌、开展巡回审判、化解矛盾纠纷,用司法为民的坐标点,连成守护“甲天下”的法治经纬线。
法治的守护,让阳朔的美不止于惊鸿一瞥的绝色,更添了细水长流的暖意。2024年,该院荣获“全国模范法院”称号,问鼎“金钥匙”的密码就在这细水长流中。
高效:案件办理跑出“加速度”
2025年3月21日,桂林市榕湖畔,春风轻拂树梢,游人的欢语与湖面的涟漪交织成曲。
三位市民围坐在一起,摩挲着手中的不动产权证,在春光中格外引人注目。“在2021年我们就把红本本拿到手了,其中凝结着阳朔法院不舍昼夜的努力!”阳朔县某涉旅房地产项目业主代表陈某东的感慨,揭开了这段司法为民故事。
时间回溯至2003年,某房地产公司与400多名购房人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由房地产公司将办理权属登记所需要的材料报送到权属登记机关备案。
然而这约定一等就是十八年,房地产公司的推脱、契税费欠缴、手续办理规定变化等阴云,让400多户业主在漫长的十八载春秋里始终住着“问题房”。
“我们这个案子的复杂程度,要是拍成电视剧都能拍100集。”“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走进法院时,没想到真抓住了破局曙光。”业主唐某、周某君记忆翻涌如潮,阳朔法院的点滴为民之情逐渐清晰。
面对这块“硬骨头”,阳朔法院开启破冰攻坚,启动“特案特办”快捷审理机制,对该系列案件采取优先、集中送达,运用“府院联动”机制多次奔走于阳朔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县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多次倾听民意,将业主的叹息化为行动指南。
阳朔法院的灯光见证过数不清的黎明破晓,直到一批又一批产权证带着油墨香交到业主手中。
其间,与该房地产公司有关的案件,除了涉及办证外,还有支付租金、缴纳契税、安装独立水电表等多项内容。案件办理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办理案件的法官一任接一任,“不管情况有多复杂,办理有多难,我们都有信心在这场维权长跑中冲过终点线。”法官王颜芳说。
“办案质效就是司法公信力的生命线。阳朔法院探索出‘阳朔模式’,让群众信得过、靠得住。”阳朔县政协委员、阳朔民宿与精品酒店协会执行会长陈荣华评价。
评价背后,是阳朔法院连续八年荣获桂林市法院系统绩效考评一等奖(先进单位)的硬核支撑,也藏着改革密码:党支部如根系般深扎审判团队,创设“党建﹢重大案件”评估机制,推动办案质效提升。
当北京某建设集团拖欠农民工薪资案进入执行程序时,阳朔法院副院长徐磊带领执行团队上演“司法速度”:从立案到结案用时10天,通过细致调查依法冻结被执行人45个账户,并扣划案款1800万余元,且全部为农民工发放到位。
“阳朔法院执行速度这么快,有什么秘诀?”记者好奇询问。
“首先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执行队伍。”徐磊回答,阳朔法院优化执行力量,针对具体的案件成立党员先锋队和专案组,不仅提高执行效能,还能为执行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出台《阳朔县司法协作联动执行方案》,将“网格化管理员”“一村一警务助理”嵌入法院执行工作;针对涉民生、小微企业等重点类型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取得良好效果。
数据显示,该院近五年来执结率达97.98%,执结到位金额5亿余元,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实际执结率达100%,信访化解率达100%,终本案件合格率达100%,执行质效“3﹢1”核心指标保持高位运行。
和谐:激活枫桥实践“新动能”
在漓江杨堤段,奇峰倒影间点缀着“鲤鱼挂壁”“童子拜观音”等水墨画般的景致,游船往来如梭。
然而江畔民宿经营者赵春梅(化名)却无暇欣赏这甲天下的山水——2023年将民宿升级工程托付给老友李国强(化名)的决定,让她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本想着多年的交情能省心些,谁料口头约定成了双刃剑。”赵春梅望着尚未完工的装修叹气道。
开业倒计时,35万余元尾款争议让这对老友在施工现场吵得面红耳赤:房间的浴缸还没安装,装修效果差强人意。
转机出现在杨堤码头不远处那个青瓦白墙的“房间”里。该院葡萄人民法庭庭长黎丽娟推开杨堤乡巡回办案点的窗户,让漓江的清风驱散屋内凝重:“咱们既要让民宿赶上‘国庆’的客流高峰,也不能让多年的情谊打了水漂。”这句话让争执不休的两人沉默,墙上的挂钟滴答声格外清晰。
最终,经多次调解两人达成协议:李国强加急赶工将半成品雕琢成八间精品客房;赵春梅则备好尾款,在验收当天亲手系上红绸包裹,交到老友手里。
这场风波也演绎了“1号法庭”的温情。为了减轻群众诉累,阳朔法院在杨堤乡成立巡回办案点,每逢“1号、11号、21号”杨堤圩日,葡萄法庭干警都会前往杨堤乡,老百姓不仅能在家门口看“断案”,也能进行法律咨询,于是亲切地将杨堤乡巡回办案点称为“1号法庭”。
老百姓遇事找法“触手可及”,也让司法更具亲和力。2024年以来,葡萄法庭用沾着泥土气的乡音化解了149起矛盾纠纷,调撤率达85.63%,进行了13次普法活动。
沿漓江遇龙河段继续下行,白沙镇辖区超9万亩金桔园里正演绎着另一种司法智慧。
2025年3月,因老莫不按时支付承包费用的老李,气冲冲跨上三轮车:“我不跟你多说,去找‘金桔法官’评理!”在他身后,连片的金桔树正铆足了劲儿生长——这个年产值超18亿元的产业,正是该院白沙人民法庭打造特色“金桔法庭”的灵感源泉。
“从枝条修剪纠纷到电商合同争议,‘金桔法庭’都倾力调解。”白沙法庭庭长黎超表示,我们积极拓宽“三农”矛盾纠纷化解渠道,整合矛盾纠纷调解力量,以“联合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最终,老李与老莫的纠纷,在“金桔法庭”法官耐心细致的沟通和疏导工作中,达成一致协议。
2024年至今“金桔法庭”办理的涉金桔产业案件,大部分通过调解、撤诉方式结案,果农们戏称这是“不伤和气的解决方案”。
在福利古镇,“东哥调解室”里经验丰富的老法官正化解着“五花八门”的纠纷,“联合调解+司法确认”协作模式,实现了乡村矛盾纠纷分层递进化解……
这些生动实践最终汇入阳朔法院融入基层治理的创新脉络,而全县的化解矛盾纠纷数据,正实时汇聚于新落成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指挥中心。
阳朔法院以该中心为依托,为群众提供便捷的纠纷调解、线上立案等服务,聘请退休法官、检察官、行业能手作为特邀调解员进入该中心工作。自该中心运行以来,阳朔法院新收案件实现近五年来首次回落,新收民事一审案件降幅达26.38%。
全国人大代表、阳朔县金宝乡久大村党总支书记王光宁为阳朔法院积极主动融入基层治理点了一个大大的赞,他在调研时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杨堤乡,群众在介绍漓江美景时,还会补上一句‘遇纠纷莫慌,1号法庭就在杨堤码头不远处’。”
这或许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山水间的生动注脚,当法律条文化作漓江的晨雾浸润阡陌,争执的棱角便在峰林倒影间逐渐圆融,一纸调解书成了重新校准的船桨,载着两叶扁舟复归同一条碧波,公平正义便有了触手可及的温度。
守护:“只此青绿”风光更亮眼
当汽车行驶在通往金宝乡久大村的盘山公路时,阳朔境内最大水库——久大水库的碧波便跃入眼帘。
摇下车窗,漫山苍翠的生态林裹挟着清新的山风涌入车厢,这个森林覆盖率达76.3%的桂北林乡,正以国家重点保护的生态林构筑起“天然大氧吧”。
“乱砍滥伐早就绝迹了,青山绿水回来了。”王光宁感慨道,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更高了。
环境蜕变的背后,司法利剑始终高悬。阳朔法院牢记殷切嘱托,扛起“两个保护”责任,完善长效机制、发挥审判职能、延伸宣传触角,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阳朔法院在漓江兴坪段厄根底码头巡回审理一起涉嫌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公益诉讼案件。
“走,出发!”2024年10月18日,在漓江兴坪段厄根底码头的浪涛声里,一场特殊庭审拉开了帷幕。
广西桂林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巡回法庭法官团队背着国徽、带上案卷、拿着法槌,“踏浪而来”,对叶某非法采挖261株野生春剑兰案进行现场审判。
旁听席上,阳朔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兴坪镇政府代表、辖区村委干部、群众代表等屏息凝神,随着法槌落下,被告人叶某获刑三年缓刑四年,还需通过劳务代偿15300元生态损失且在市级以上媒体公开致歉。
“案发地的兰科兰属植物春剑是阳朔县杨堤乡某村后山‘风水林’的重要物种组成部分,叶某非法采集的行为不仅会影响该物种的存续,还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漓江流域物种多样性、生态环境功能损失……”当法官阐释判决深意时,旁听群众恍然大悟:“原来山间野兰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随手一挖竟会毁掉漓江的生物链!”
这场“流动庭审”是阳朔法院生态司法实践的缩影。聚焦漓江流域、遇龙河流域等重点保护区,2021年5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在阳朔法院兴坪人民法庭设立广西桂林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人民法庭,自揭牌以来,兴坪法庭坚持司法保护与治理环境并举,打击犯罪与修复生态并举,撑起绿水青山“保护伞”。司法守护青山绿水,已融入阳朔山水肌理。阳朔法院更是以联席会议制度串联审判、检察、行政三元力量,为生态环境提供立体化司法保护服务,仅过去一年便开展联合执法6次,织密立体化保护网。
“在实际工作中,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机关与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联合执法,默契配合,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效能。”该院副院长夏兆海说。
数字赋能让法治声浪穿透峰林。阳朔法院将司法触角延伸至山水深处,不断丰富宣传载体和表现形式,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坚持以案说法,曝光典型案例,增强社会公众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环境资源类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25%。
从码头审判到云端普法,从生态修复到机制创新,司法守护已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之中。阳朔法院以山水为卷、以法治为墨,绘就了护航绿水青山的生态司法图景,让甲天下的美誉与法治护航的暖意,在这片土地上相映生辉;让甲天下的山水不仅留存于游人的镜头,更永驻在法治浇筑的生态屏障里。
继续深耕谋发展
阳朔县人民法院院长曹阳
荣誉来之不易,这是全体干警、工作人员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阳朔法院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筑牢法院队伍绝对忠诚、廉洁自律的生命线;通过提升审判执行工作质效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维护社会公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模范”是起点,而非终点,真正的“模范”不在于奖牌或称号,而在于是否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的正义标杆,司法为民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唯有以归零心态继续深耕,才能让“模范”二字经得起时间考验。
采访手记
“模范”的厚重质感从何而来
“模范”的厚重质感从何而来?从司法为民的深度而来。
陈某东、唐某、周某君三位当事人的叙事,勾勒出立体鲜活的为民图景:周怡君谈及维权过程时的眉头紧皱,唐斌畅谈案件细节的底气,陈衍东回忆胜诉时刻与阳光辉映的笑容——这些生动的个体记忆,恰是司法为民的注脚。当疑虑转为信任和笑容,正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现实土壤中开出的花朵。
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当事人的描述中,一个鲜活的、为民办实事的法院了然可见。阳朔法院经验构建起了示范坐标:在审判质效方面,公正高效办理每一个案件;在基层治理层面,通过巡回审判、调解等机制,让法治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公平”;在法治信仰培育中,“阳光司法”将抽象法条转化为具象体验,让群众在参与中深化对法治的理解与认同。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当更多基层法院成为“正义堡垒”,法治建设的根基将在良性互动中愈发坚实,最终绘就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法治社会图景。
>>上一篇:张军会见越南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阮辉进
>>下一篇:倾心化解评估程序僵局,平桂区法院获锦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