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这座连接中俄蒙三国的边境口岸城市,满洲里市人民法院正以创新的涉外审判模式,为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司法动能。作为服务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司法力量,法院始终将涉外审判工作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机制创新、服务升级和队伍建设,让公平正义的司法阳光照亮每一笔跨境贸易、每一次国际往来。
2017年7月1日,满洲里市中俄蒙口岸合作中心迎来了特殊的“司法窗口”——满洲里市人民法院涉外巡回法庭与旅游巡回法庭在此合署办公。两块分别用中俄蒙三国文字书写的牌匾格外醒目,《涉外诉调中心工作制度》以多语种版本张贴在墙上,无声诉说着口岸法院的国际化视野。
“一位俄罗斯客商曾因货物通关问题与中方企业产生争执,巡回法庭法官当天介入调解,借助双语调解员的帮助厘清责任,最终双方握手言和,既保住了合作情谊,又避免了跨境诉讼的繁琐程序。”满洲里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兆鹏介绍。
这里不仅设有规范的办公室和调解室,更建立“导诉、立案、调解、审判、执行”一站式服务机制,针对边境贸易纠纷、涉外旅游纠纷的特点,推出“现场调处”“速裁机制”等快速解纷模式。法官们巡回办公,遇到突发情况随时响应,与公安、海关、边检、贸促会等部门密切联动,让许多涉外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化解。
在涉外审判实践中,满洲里市人民法院始终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不断探索符合口岸特点的审判模式。针对涉外案件当事人跨境诉讼不便的难题,法院深度应用“云上法庭”系统,将庭审从线下延伸至线上,让中俄当事人足不出国就能参与诉讼。“俄罗斯籍男子拉某因走私高鼻羚羊角被提起公诉,法院通过线上庭审完成证据质证,结合其坦白和认罪认罚情节,依法判处被告人拉某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既维护了国家法律权威,也体现了司法人文关怀。”满洲里法院承办此案的法官告诉记者。
为让司法服务更贴近口岸发展需求,法院构建起“一庭三站一卡位”涉外司法服务平台——以涉外巡回法庭为核心,在公路口岸、铁路车站、机场分别设立工作站,同步涉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将司法服务触角直接延伸至贸易往来的关键节点。针对涉外企业在合同签订、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法律需求,法官们走进森富国际物流园区等企业聚集地,用中俄双语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涉企条款,结合货运代理合同纠纷等典型案例,剖析跨境贸易中的法律风险。法院还与市贸促会建立涉外商事纠纷诉调对接机制,通过委派调解、联合座谈等方式,让专业调解力量参与纠纷化解,2018年以来已成功调处涉外民商事案件194件。
面对涉外审判中的难点,法院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创新突破。针对域外送达难问题,充分运用全国法院司法协助管理平台,加强与俄罗斯联邦法院的司法协作,确保涉外法律文书及时送达;建立法律翻译人才库,聘请双语翻译全程参与案件办理,保障外国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在数字法院建设方面,设立了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站和智慧庭审系统,实现涉外案件在线立案、在线阅卷、在线质证等功能,探索智能语音同步翻译技术应用,让跨境诉讼更加便捷高效。法官们还通过发布中俄蒙三语《诉讼风险提示书》、开展涉外法律宣讲等活动,培养中外当事人“遇事找法”的思维习惯,某俄罗斯旅游公司负责人在参加普法活动后感慨:“有了清晰的法律指引,我们与中方合作伙伴的合作更有底气了。”
满洲里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励表示,满洲里法院的涉外审判工作已形成鲜明的口岸特色:从巡回法庭的即时调处到“云上法庭”的跨境审理,从双语服务的贴心保障到多元解纷的高效便捷,每一项创新举措都承载着“筑公平正义 卫魅力边城”的使命。
满洲里法院将继续深耕涉外司法服务,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化国际司法合作,以更优质的司法供给护航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让法治成为口岸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为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贡献司法力量。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满洲里市人民法院
>>上一篇:“示范文本+智能平台”,驼乡深处的司法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