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请双方确认调解协议……”
“等等!我怎么知道对面是不是AI合成的?他万一不是真房主呢!”被告张某突然翻脸。
“徐法官,我不同意调解了,你直接判吧!他(被告张某)再不给钱,我就去外地找他!”原告宋某攥着手机,对着屏幕里的法官急得直跺脚。
一起纠纷,持续3年之久,本以为历经多番波折,能通过线上调解迎来曙光,没想到因为被告张某的“防骗”意识过强而中断。
为了做实定分止争,法官决定“最后一劝”,这一劝,能否达到预想效果?该案承办法官——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速裁审判庭副庭长徐向云向《法治日报》记者讲述了该案化解背后的曲折“历程”。
“你们是不是假法院”
事情还要从2019年说起。当年12月16日,原告宋某与妻子罗某通过中介,与被告张某签下了三年房屋租赁合同。合同履行初期进展比较顺利,但自2022年1月1日起,张某突然停止支付租金。宋某因故无法使用微信,便由妻子罗某联系张某索要租金,没想到张某以“不是本人”为由拒绝交租。
由于罗某身体不适,便委托儿子小宋与张某面谈。“谁知道是不是冒充的?亲子关系证明呢?口说可无凭!”警惕性极高的张某直接抛出新的“拒付”理由。
租期结束后,双方于2022年12月19日顺利交还了房屋,但一整年的房屋租金却始终未能结清。宋某也多次亲自联系张某,请中介机构帮忙调解,但张某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脱。无奈之下,宋某一纸诉状将张某诉至长安区法院,请求支付未付租金。
“现在骗子多,你们是不是假法院?”案件受理后,法官发现张某退租后已到外地发展,并且对于法院的传唤始终表示怀疑。
图为法官与被告的微信聊天截图:被告质疑是假法院。
为了打消张某的疑虑,徐向云法官当即安排书记员通过微信与张某沟通,出示工作证件、释明情况,并将起诉状和传票发送过去。张某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开始正面回应。
图为法官与被告的微信聊天截图:法官让被告打电话核实身份。
调解再陷僵局
由于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考虑到张某远在外地,为了减轻双方当事人诉累,徐向云在取得双方同意后,通过线上调解平台进行了远程在线调解。
原本以为柳暗花明,没想到调解过程中又起波澜。
“我买的(家电)都是品牌的,而且这些家电都是半新,怎么也该值5000块钱。”
“家电都是贬值的,你还用了这么久,损耗不算吗?”双方对于家电的价值再次产生了争议。
徐向云果断中止了线上调解,一边疏导双方情绪,一边安排书记员查询二手家电市场价,适时向双方提供法律依据和市场参考价,引导双方对于家电折抵的价格达成了一致。
但当法官按照程序请双方当事人确认调解协议时,张某又怀疑对面不是真房主。尽管书记员多次解释“合同相对方就是原告本人”,张某仍坚持不信任,让调解再次陷入僵局。
对于反复无常的张某,宋某彻底失去了耐心,不同意再进行调解,要求法官直接依法判决。
三年纠纷终得解
为了切实实现案结事了,徐向云法官决定就双方矛盾纠纷进行最后的引导与疏解。
“法院的调解和判决都是基于法律和事实的,合同相对方确实是原告宋某本人,我们有充分的证据可以对此证明。而且,调解是为了更高效、更和谐地解决纠纷,如果您一直不配合调解,那可能只能通过判决来解决了,您好好斟酌一下。”徐向云法官安抚好宋某的情绪后,再次向张某耐心解释道。
调解中,徐向云充分尊重张某的疑虑,进一步放慢语速,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阐述司法程序中的身份核实环节,以及AI合成技术的辨识要点,并给予张某充足的时间求证和考虑。
两日后,张某主动与徐向云取得联系,表明其此前仅是担忧遭遇欺诈,且目前已向律师进行咨询,认可法院的公信力以及合同的法律效力。最终,张某在扣除3000元家电折抵以及1800元押金后,将剩余1.6万元租金通过银行转账方式支付给宋某。
图为法官与被告的微信聊天截图:被告表示此前担心被骗,咨询律师后同意支付剩余租金。
图为法官与原告微信聊天截图:原告表示被告付完剩余租金,原告同意撤诉。
当1.6万元租金到账提示音响起,这场持续三年的纠纷终于画上了句点。
图为被告支付截图。
此次纠纷的妥善化解,不仅是单一案件的终结,更是长安区法院坚守司法为民初心,因案制宜灵活采用司法策略的一个温暖注脚。据悉,接下来,长安区法院将持续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以更具实效性的举措,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诉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力量和温度。
>>上一篇:全国人大代表周冲:扬帆远航 书写海事审判新篇章
>>下一篇:助力乡村振兴 法庭服务沁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