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不时瓦片掉,弄得心里乱糟糟。多亏法院来协调,头顶有了‘安全帽’。”
立秋刚过,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某小区居民老李一边走,一边哼着一首打油诗。
老李哼出打油诗是有原因的,这里有段“头顶上的安全”的故事。
老李所在的小区有十几栋楼,里面绿树成荫。去年底,老李退休后住进了小区,他喜欢在小区遛狗散步。一天清晨,老李正在小区林荫道上清理狗的排泄物,突然听到“啪”的一声,他一看,有一大块瓦掉在自己身边。
老李气呼呼地拿起瓦片看了看,瓦片是黄色的,像是琉璃瓦。这要是砸到自己身上可不得了,是谁干这么缺德的事!他抬头向上看了看,想大声吼几句时,突然看到6楼屋檐黄色的琉璃瓦缺了一块。哦!原来是从6楼屋檐处掉下来的。他和对面走来的两位小区居民谈及此事,其中一位居民对老李说:“头上掉瓦片的事在小区时有发生,特别是刮大风的时候,我们在小区走路都很小心,此事我们多次向物业和社区反映,他们都表示无能为力。”
老李听后一愣,头顶上经常掉“炸弹”这还得了!为什么社区和物业解决不了呢?另一位居民说:“那需要使用公共维修基金。”“那怎么不用公共维修基金呢?”老李紧接着问。
老李通过与两位居民交流了解到,使用公共维修基金需要由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委员会申请,而小区没有成立这两个委员会。
能不能尽快成立一个委员会,解决燃眉之急?老李急匆匆地去找社区书记夏正超。夏正超谈到,小区建好已有十余年了,两个委员会一直没有成立,主要是因为小区有历史遗留问题。“要突击成立两个委员会不可能,哪怕是只成立其中一个,难度也很大。”夏正超说道。
“头顶上的安全”刻不容缓!老李在与其他居民的交流中偶然得知,淮阴区人民法院设有“‘与民同行’人大代表物业纠纷调处工作室”。
该工作室是淮阴区人大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站点,是推动物业纠纷联调联解的一项机制创新。工作室由淮阴区人大代表、淮阴区法院法官王晓峰牵头成立,成员为社区书记、派出所所长、法学教授等,均为区人大代表。
老李火急火燎赶到了该工作室。“与民同行,民呼我应”八个醒目大字在工作室墙上熠熠生辉,让老李的心瞬间轻松不少。接待老李的是王晓峰。王晓峰递给老李一瓶矿泉水,瓶盖还未拧开,老李就滔滔不绝讲起头顶掉“炸弹”的事。王晓峰边听边记录,并不时询问相关情况。
老李离开工作室的第二天,王晓峰就会同工作室相关成员来到该小区。他们逐栋楼房查看,发现一些房檐瓦参差不齐,有些已脱落,有些暴露悬空,安全隐患确实不容小觑。
“头顶上的安全”不能等!了解问题症结的王晓峰当即通过手机向区人大汇报,请求紧急召开现场议政会,启动物业纠纷联动调处机制。
一张长桌、十余把椅子,简单布置后,当日下午即在小区所在的社区召开现场议政会。区人大、法院、住建局、街道办、社区等单位领导和小区选民代表围坐一圈。
老李作为选民代表列席了会议。一进门,看见眼前阵势,有些惊讶。他悄悄找到王晓峰说,你们效率太高了。王晓峰将老李请到座位上,并告诉他有意见尽管提。
在区人大常委会相关领导说明议政会主题和议程后,王晓峰汇报了申请公共维修基金的难点和堵点,提出解纷建议。与会各方就如何解决难点打通堵点进行了热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立即开辟公共维修基金审批“绿色通道”。同时,明确社区负责对接施工部门进行维修部位改造,住建部门对改造情况进行指导验收。
议政会结束两天后,工程机械就开进小区。长长的机械臂伸向屋檐,头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员拿着铲刀,带着防水材料开始施工。不少居民在施工现场仰头看,老李也在其中。
八月初,牵着狗的老李在小区悠闲地走着,他不时望望屋檐,惬意享受风带来的清凉。
据淮阴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洋介绍,工作室运行以来,开展联席会议30余次,助推化解辖区物业纠纷1700余起。淮阴区法院的物业纠纷调处工作也因此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领导、淮安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淮阴区法院获评江苏法院类型化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先进集体。
>>上一篇:159户业主的“家”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