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律师舆情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案件委托 > 正文

刘国际:用心、用情、用智,抓住每一份调解的可能

时间:2025-09-16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基本案情

  袁某家为维持生计,经常下乡收购农户的粮食,后将收购的粮食卖给同村的袁某重。2024年1月8日,袁某家将一批粮食卖给了袁某重,袁某重给袁某家出具了欠条。后来袁某家找袁某重索要,袁某重拒不支付。袁某家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便诉至法院。

  案件办理

  此次案件中,袁某家所提供的证据是撕开两半后又粘贴在一起的由被告袁某重书写的欠条,袁某重不予认可,说按照自己的交易习惯,在欠款支付对方并收回欠条后,撕两半就扔垃圾桶了,这是袁某家悄悄拿走粘贴的,而袁某家说欠条之所以是两半,是在向袁某重催还欠款时因其他原因与袁某重的妻子争夺时撕烂的。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案件陷入僵局。

  在双方均没有相关证据予以补强的情况下,经仔细查看欠条的毁损程度和双方在庭审过程中的陈述以及外在言语表情,刘国际认为案件调解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于是,刘国际从双方多年的同学情谊为切入点,抓住各方心理进行说法明理,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心平气和地沟通交流,把矛盾摊开了,共同解决问题。经过数小时的耐心劝说,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场将欠款履行完毕。

  办案笔记

  在法院工作中,民事调解是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高效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纷争,还能修复因纠纷受损的社会关系。要做好法院民事调解工作,需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着力:

  一、深入了解案件与当事人在接手民事案件后,应全面细致地研究案件材料,梳理案件事实脉络,明确争议焦点。这有助于准确把握纠纷的核心,为后续调解工作找准方向。除了案件事实,了解当事人的背景信息同样重要,包括当事人的性格特点、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性格急躁的当事人,调解时需注重安抚情绪,采用温和、舒缓的沟通方式;经济困难的一方,在调解赔偿或债务问题时,要考虑其实际履行能力,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些了解,能够与当事人更好地共情,增强当事人对法官的信任,为调解成功奠定基础。

  二、把握调解时机与环境把握恰当时机启动调解,是调解成功的关键。在案件受理初期,若当事人双方对立情绪不严重,对事实争议较小,可及时开展调解,迅速化解纠纷,节省司法资源,而对于一些矛盾激烈、情绪对抗较大的案件,可先让当事人冷静一段时间,待双方情绪平复后再进行调解。营造合适的调解环境也不容忽视。选择安静、舒适、氛围轻松的调解室,避免给当事人带来压抑感。调解过程中,法官的语言表达要亲和、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法律术语,让当事人充分感受到法官的公正与耐心。

  三、灵活运用调解方法背对背调解法:对于矛盾尖锐、面对面沟通容易引发冲突的当事人,采用背对背调解法较为合适。法官分别与双方当事人单独沟通,了解各自的真实想法、底线和需求,在不泄露双方隐私信息的前提下,进行信息交换和协调,逐步缩小双方的分歧。案例引导调解法:很多当事人对法律规定和可能的裁判结果并不清晰,可选取类似案例,向当事人详细讲解法院的裁判思路和结果,让当事人对自身案件的走向有合理预期,从而促使其理性对待纠纷,在调解中做出适当让步。亲情、友情唤起法:在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案件中,亲情和友情是重要的调解切入点。法官可引导当事人回忆过往的美好情谊,让他们意识到维系关系的重要性,促使其以更宽容、友善的态度解决纠纷。

  四、强化调解后续工作调解协议达成后,并非意味着调解工作的结束。法官要关注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督促当事人按时履行义务。对于可能存在履行困难的情况,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定期回访当事人,了解协议履行后双方关系的修复情况,确保调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若发现新的问题或纠纷隐患,及时介入处理,巩固调解成果。法院民事调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法官用心、用情、用智去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原文链接:https://www.hn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199703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孟依昕:向法而行 不以山海为远

>>下一篇:睢阳区法院李书强:靠前走做好分析研判 抓关键力促案结事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律师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律师舆情网 lsyq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