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涉及180余万元的人工养殖林麝跨区域买卖纠纷,因行政许可办理受阻陷入僵局。若调解失败,不仅企业可能面临巨额损失,数百公里外的活体动物更将因饲养成本激增和管理风险陷入困境。乾县法院综合审判庭通过“背对背”调解,用“司法温度”融化“活体”交易僵局,最终促成三方和解,实现“零成本”化解矛盾,为企业渡过难关、护航生态安全提供司法样本。
原告某集团公司与被告签订了一份总价180余万元的买卖合同。合同约定,原告支付定金及部分货款后,被告需协助办理跨区域行政许可手续以完成运输。然而,被告因故未能按期办理,导致原告无法将标的物运至目的地。随着违约时间延长,原告不仅面临资金链压力,也因活体动物滞留产生巨额饲养成本和自然繁殖管理风险,矛盾持续激化。
承办法官在审理中发现,本案难点不仅在于法律条款,更在于“时间就是活体的生存成本”。若直接判决,企业将面临诉讼耗时、饲养成本激增甚至动物死亡的多重风险;若简单调解,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又难以精准把控。为此,承办法官创新采用以下策略:1、“背对背”沟通+“换位思考”释法,通过电话、微信等多渠道分别与原被告及第三人沟通,分析诉讼风险与调解优势,引导原告理解被告因行政审批流程复杂导致的履约困境,同时向被告强调“契约精神”。2、聚焦“衍生损失”破冰,以“活体动物管理成本每日增加”“自然繁殖可能加剧纠纷”等数据为突破口,促使双方意识到拖延的代价远超和解成本。
经10余次调解,原被告及第三人最终达成和解:原告撤回起诉及诉讼保全;被告限期完成行政许可手续;原告支付剩余部分货款;第三人协助协调审批流程,确保运输时效。
原告表示:“这场调解不仅帮我们保住了资金,更让我们看到了司法的温度。法官多次协调,让我们能在最短时间内止损,真正帮企业渡过难关!”
>>上一篇:邻里因“地”生嫌隙 法官妙语化干戈
>>下一篇:货款拖欠起纷争,“云端调解”化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