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律师舆情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律师评案 > 正文

【以案释法】中老年网络用户如何避开“银发陷阱”围猎?

时间:2024-12-27作者:佚名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网

  

  随着互联网络的蓬勃发展,“银发经济”逐渐兴起,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受理的网络犯罪案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老年网络用户已经成为了犯罪分子的新目标。

  

  近期,阿旗法院刑事审判庭审理了一起典型案件:60岁的孙某在浏览短视频平台时,偶然间看到了一则名为“中国乡村基金会”发布的“关于发放147万扶贫贷款”的视频,孙某信以为真,随即与视频发布者取得联系,并在发布者的指导下下载了一款APP进行注册。注册后,这款APP中的“接待员”以获取贷款需要包装银行卡流水为由,诱使孙某提供了自己名下的多张银行卡及身份证照片,且多次指导孙某进行取现操作。孙某沉浸在取现的快感中不能自拔,即便是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参与洗钱犯罪的情况后仍心存侥幸,多次转移资金,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法官提示:此案并非孤例,犯罪分子利用中老年人对互联网陌生、辨别力较弱的特点,通过大数据网络推送“专项扶贫贷款”“助农专项资金”“60岁以上老年人保险”等虚假广告信息,让中老年网民在海量信息中逐渐迷失方向。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不要轻信网络上发布的相关信息和链接,更不要轻易下载和注资,平时要多关注正规媒体和官方渠道,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段,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原文链接:http://gy.nmgfy.gov.cn/article/detail/2024/12/id/829844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为人民办实事】阿荣旗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纠...

>>下一篇:【以案释法】孩子被小区里的流浪猫抓伤,谁的责任?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律师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律师舆情网 lsyq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