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商洛市柞水县人民法院凤镇法庭的工作人员已经在金钱河的临山便道上。在山风陪伴下,他们正身背国徽,前往红岩寺镇石船沟村。
9时,临时巡回审判点在群众家门口的小院架设就绪。一起因三轮车剐蹭引发的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纠纷在此审理。国徽高悬于正上方,一张四方小桌和几个小凳拼成了审判席,十余名村民坐在长条凳上旁听。审判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被告老陈解释法律法规:“简单说,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你负本起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保险公司向事故另一方的车主履行赔偿义务后,现在依法向你追偿损失。”庭审结束后,被告妻子面带忧虑,坦言:“老陈身患多种疾病,连村口大路都难以走到,多亏法庭上门开庭提供方便,但我家条件不好,实在无力赔偿。”经向村干部和邻居了解情况后,办案法官向原告保险公司代理人陈明讲述了被告的家庭经济状况,劝说其理解被告实际情况。陈明对被告处境表示同情,并承诺就被告的情况和公司沟通。
11时,法庭工作人员与群众围坐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围绕刚刚审理的案件展开法律宣讲,内容聚焦车辆保险的兜底作用、摩托车安全、酒驾醉驾的法律后果、事故后的正确处理流程等。村民老李专注聆听后询问:“法官,我们摩托车能买保险吗?”工作人员详细解答后,其眼中的困惑逐渐消散。谈及当地出名的苞谷酒,村民老刘敲了敲烟杆,问道:“法官,我刷视频看到,喝酒致人死亡,同桌的其他人需要赔偿,是这样不?”干警笑着解释:“一起喝酒的人负有一定的义务,发现有人明显不适时一定要及时提醒、劝阻,必要时要照顾送医,否则要承担一定责任。”纸上的法律借助这场互动交流,悄然在田间地头扎根,融入群众心间。
15时,法庭干警在吃完简餐后,迅速赶往曹坪镇,处理一起农村房屋及林地买卖纠纷。案涉的两家各执己见,纷争盘根错节,案卷文字难以真正描述土地实际界限。法庭干警径直来到存在争议的土地现场,对照双方当事人陈述,仔细观察争议土地的状况。过程中,双方争执激烈,互相指责。办案法官深知,事实是裁判基础,但刚性判决未必是化解积年矛盾的最优途径。勘察完毕后,法官引导双方直面症结,摒弃“应该怎样”的僵持态度,从化解矛盾、维护乡情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法官不懈努力下,原告、被告态度均有所松动,初步同意和解,并表示希望妥善化解双方纠纷。
18时,夕阳铺满归途,返程的路途虽长,但没有人觉得累。跋山涉水间,他们是背着国徽的法官;村头巷尾,他们是抱着法典的宣讲员;田间地头,他们是倾听心结的调解者。他们知道,印在车辙里的司法温度,将会指引更多人在法治轨道上寻找公平正义的答案,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理念,在广袤乡土间生生不息。
>>上一篇:【法治日报】涉企服务持续改进 惠企措施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