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
一份离婚判决书被用力拍在导诉台上。
“你们这个判决,我不服!我要找法官问个明白!”林丽的声音像淬了火的铁,在河北省涞源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繁忙的大厅里炸开。
仲夏,清晨。位于太行山麓的这座千年边城刚苏醒,诉讼服务中心已是人头攒动。这份将女儿判给前夫王亮的判决书,像根刺扎在林丽心上。
“女士您好,有什么诉求跟我说,请这边坐。”涞源法院立案庭庭长魏娜快步上前,将林丽引向大厅西南角。
一条长桌、六把椅子,阳光透过落地窗把外边的翠绿树色映进来,桌上一束鲜花静静吐露芬芳——这是涞源法院的“判后答疑驿站”。
一杯温水递到林丽手中。“为啥孩子判给他了?”林丽的声音带着哭腔,语速飞快:结婚十几年,女儿九岁。三年前她去大城市打工,分居,感情破裂。今年四月起诉离婚,拼尽全力争抚养权……
魏娜耐心倾听,为她做了预约登记,协调承办法官第二天下午4点接待她。
“判后答疑驿站”是涞源法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求推出的创新机制。2024年底以来,已累计开展答疑148次,该院上诉率也从2024年的12.51%下降到2025年上半年的8.26%。
第二天下午,承办法官张保云如约接待了林丽。有经验的张保云还特意把王亮也约了过来,让其先在一旁等候。
“张法官,你为啥把孩子判给他了?小丫头跟着妈总比跟着爸要方便吧!再说我收入比他高,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条件……”林丽一见张保云,压抑的情绪再次被点燃,说着便哭了起来。
“林丽,我也是一个妈妈。”张保云的声音温和却坚定。她翻开案卷,手指点着关键处,条分缕析:林丽在外地打工,时间、精力有限;大城市户口、学籍对孩子是现实难题;孩子这些年一直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生活稳定;更重要的是,“判决前,我们专门问了孩子自己的想法……”
“法院的判决,核心是‘最有利于孩子’。生活稳定、环境熟悉、亲情延续,这些都是综合考虑……”张保云目光坦诚地看着林丽。
林丽沉默了。半晌,她抬起头:“道理我懂……可离了婚,我俩关系肯定僵了。万一他拦着不让我见孩子可咋办啊?”
“你永远是孩子的妈妈!判决书里白纸黑字写明了你的探望权。”张保云的语气斩钉截铁。她随即转向角落:“王亮,你也过来吧。今天,咱们把探望的事,当面说清楚,定下来。”
王亮走了过来。在张保云的主持下,他承诺,只要不影响孩子学习,林丽可以随时探望,节假日还可以接走。这让林丽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
心里的疙瘩解开了,林丽和王亮敌对的态度也缓和了许多。二人在法官主持下,商讨起探视孩子的细节。
窗外,暮色中的涞源县城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格外温馨。离婚虽然拆掉了家的围墙,但孩子的世界依然被双向照亮。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上一篇:法治日报:河北推动“总对总”工作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