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遗产争夺、财产分配等家事纠纷话题持续占据舆论焦点,折射出做好基层矛盾化解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今年3月,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司法“解忧铺”成立,旨在通过定期举办调解交流活动,整合各方专业资源,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调解能力,推动社区治理水平迈向新高度。在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期间,中关村街道司法所举办“解忧铺”系列活动——“法治进社区(村)”行动暨“家宁和议·细研家纷”社区调解工作交流会,特邀金牌调解专家闫煜华亲临坐镇“解忧铺”,为科馨、华清园等社区的“家务事儿”开出“化解良方”。
专家坐镇,构建调解“智慧中枢”
作为调解领域的“金字招牌”,闫煜华拥有多重亮眼身份:从三级警监到北京市一级人民调解员,从《闫煜华工作室》主理人到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常驻嘉宾,三十年深耕淬炼出独特的调解智慧。如何将民法典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化解矛盾的“金钥匙”?闫煜华凭借专业素养和丰富经验做出了生动诠释。
遗产纷争,暴露基层治理痛点
科馨社区书记张海云带来的典型案例,揭开了家事纠纷的复杂局面:一对姐弟因父母未立遗嘱,围绕父母的两套房产和存款分配产生激烈冲突。双方各占一处房产僵持不下,日常争吵不断,不仅严重影响邻里生活,更将矛盾蔓延到社区公共事务,形成“矛盾外溢”的恶性循环。弟弟坚持平均分配并主张售房变现,姐姐则以尽孝较多为由要求多分,双方互不相让,调解工作陷入僵局。
精准施策,解锁矛盾化解密码
针对这起复杂纠纷,闫煜华开启“法律+情感”双轨调解模式。通过精准援引民法典继承编“同一顺序继承人原则均分”的法律规定及“尽主要赡养义务可多分”的特殊条款,她从法律层面为社区调解工作提供了专业指导。在情感疏导方面,闫煜华建议以亲情唤醒为突破口,通过“假如父母在场”的情景模拟,重新唤醒血脉亲情。她特别强调:“调解不是简单的法律说教,而是要真正走进当事人内心,找到打开心结的钥匙。”
当书记们提出“当事人情绪激动难以沟通”的现实难题时,闫煜华则认为建立信任关系是前提,然后通过单独沟通倾听诉求,等情绪平复后再组织调解。“调解时多用温情话语,让法律有温度地落地。”
在闫煜华的专业指导下,参会人员围绕调解难点展开热烈讨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调解“锦囊”。华清园等社区书记也带来社区疑难案例,得到专家一对一解答。
据了解,“解忧铺”系列活动已成为中关村街道创新基层治理的特色品牌。继首期聚焦邻里纠纷取得良好反响后,第三期物业纠纷专场也在筹备中。该系列活动深度融入“法治进社区”工作,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赋能作用。
中关村街道司法所所长田甜表示,“解忧铺”系列活动是贯彻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通过搭建“街道统筹+社区联动+专家支撑”的互动交流平台,推动形成“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全链条闭环治理新格局,让法治思维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让普法宣传与矛盾化解同频共振,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区持续注入动能。